攀枝花市长漂开创漂流运动新天地

1986年轰动全国的“长江首漂”探险活动,造就了攀枝花市一位漂流探险勇士,他就是冯春,由于其在漂流探险方面的突出表现,2008年成为攀枝花奥运火炬手之一。
      今年已经51岁的冯春,除担任攀枝花市漂流协会主席一职外,大多数时间在省内和全国各地致力于漂流运动的推广工作。近日,当他与记者谈起第一次首漂长江时的经历时,他好象又回到当年那个难忘的岁月。他说:1986年我在攀钢机修厂当工人,四川日报报道了西南交通大学的尧茂书,为了赶在美国人前面,第一个去漂长江,结果他遇难了。当时我看到这篇报道以后,非常激动,我就觉得尧茂书他前仆了,为什么我们不能后继呢?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我产生了走出去看看的想法,正好尧茂书的行动感染和感召了我,使我没有丝毫犹豫就向单位请了假,跑成都参加了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
   
      那个时候中国的漂流领域还是一片空白,我什么都不懂,也不知道什么叫漂流,一群热血青年只有一个想法,要抢在美国人前首漂长江, 当时攀枝花一共去了7个人。1986年6月,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和中国洛阳长江漂流探险队两支民间队伍,共50多名队员,先后抵达长江源头。与此同时,中美联合长江上游探险队也在7月抵达这里,形成了3支队伍竞漂的态势。
   
      没有任何漂流经验,装备极其简陋,只有橡皮船和救生衣,凭着一腔热血,中国漂流队员宣布要“一寸不落”地全程漂流长江。这一举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应,那时候四川日报天天都是头版,简直是街头巷尾都在讨论,后来人民日报、南方周末、新华社等几大通讯社和世界几大通讯社,都对这件事进行了报道。那时的我们正在激流险滩中经历千难万险,面临了一次又一次生死考验。美国漂流队也在夜巴滩翻船遇险后,宣布放弃此次漂流,中国队却继续前行,终于在1986年11月25日到达了长江入海口,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长江漂流,为此,中国漂流队也付出了沉痛的代价,有10名队员遇难。
   
      回想起当年悲壮的一幕幕,冯春说,长漂让我爱上了漂流探险这项运动,尽管在当时它还不为许多人了解,但它体现出的敢于探索,勇于冒险的拼搏精神正是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所期待和渴望的。这就是首次长漂能掀起振奋人心的爱国主义热潮原因所在,对这一点的认识当时我并不是很清晰的,但我的命运却彻底被长漂改变了,从此走上了漂流探险之路。
   
      自长江首漂后,冯春先后参加了2001年、2002年、2003年和2006年的再漂长江活动,2004年他还率队到美国成功完成科罗拉多河大峡谷漂流,成为世界上漂流里程最长的人之一。
   
      回顾漂流历程,冯春感慨地说,22年过去了,社会各界对当年的长江漂流也在不断地总结和反思,今天再回头去看,1986年的漂流就是热血加冒险。当初我们对探险的了解是肤浅的,认为漂流就是一寸不落,全部漂完。美国的漂流已经有100年历史了,但他们的理念仍是“生命第一,探险不是冒险。”而我们中的10名队友就因为过度冒险而失去了生命,中国漂流应该回归理性,这个理性就是从过去的“英雄主义”发展到今天的理性科学、健康快乐。但首次长漂填补了我国民间漂流探险的空白,促进了漂流体育运动发展的积极意义还是不能否定的。
   
      冯春后来的4次再漂长江都是区域性的,带有明显的理性色彩,他参加的“中国攀枝花首届长江国际漂流节”, “再探长江源”等科考漂流活动都带有明确的目的,在漂流路线的制定,漂流工具和安全措施上都十分到位。谈到现代的漂流体育活动,冯春认为,它已经涵盖了漂流探险、漂流竞技、旅游漂流三个领域,在攀枝花境内的长江漂流具有竞技漂流和旅游漂流的两种特性,所以多次举行依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历史发展到今天,漂流不再以盲目的冒险为代价,更多的是去了解自然,亲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就使得近年来漂流旅游在全国十分盛行,人们乘着橡皮艇顺流而下,天高水长,阳光普照,四面青山环绕,漂流其间,迎面而来的是一种期待——期待刺激!期待惊险!期待“有惊无险”后的轻松!忙碌的都市人一直在寻找这样一种激动、一种区别于平凡生活的独特感受。
   
      改革开放给中国的漂流探险运动带来了新变化,引领其走向现代体育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是冯春对自己执着追求的漂流探险运动最新的感悟。

易思ESPCMS企业建站系统 [ECISP.CN]
版权所有 2002-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授权建站咨询(中国):400-0028-771
ESPCMS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2011SR051710
电脑版